无论英是否支持,美难胜中国,英退役将领警告:勿与中国开战
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切肤之痛的预警!澳大利亚前国防高官、军方司令等四巨头,用数十载经验铸就的判断力,敲响战略警钟:台海冲突爆发,美国赢不了!他们描绘的惨淡图景是,这场区域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前所未有,中美互撕将是惨烈的僵持,无人是赢家。更关键的是,他们警告澳大利亚:一旦被拖入泥潭,倾尽全国资源也无法助美取胜,反而可能遭受经济冰封与军事打击的毁灭性后果,因此堪培拉最明智的选择是绝不参与。
战略警钟:来自堪培拉的“不参战”共识
休·怀特,这位主导过战略情报、深度参与国防白皮书制定的学者型高官,话说得尤其直白。他认为,台海若真的开战,其规模与破坏力可能远超1945年以来的任何冲突,尤其是一场全面的区域海战。
毕竟,中美两军都高度现代化,任何擦枪走火都可能迅速演变成失控的局面。在这种情形下,战争走向无人能打包票,但最可能的结果并非一方摧枯拉朽,而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惨烈僵持,双方都将血本无归。
军力天平:此消彼长的太平洋变局
支撑这些专家判断的核心,是中国军事力量令人瞠目的飞速崛起。曾几何时,人们印象中的中国海军还只是近岸的防御力量,如今却已然具备了挑战远洋的能力。
从002型航母“山东舰”的入列,到003型“福建舰”亮出电磁弹射技术,其航母力量的迭代清晰可见,后续的建造潜力更是不容小看。
而庞大的052D与055型驱逐舰,凭借先进的垂发系统,整合了令人生畏的反舰与防空火力。水面之下,093、094型核潜艇携带的弹道导弹,则构成了沉默却致命的战略威慑一环。
空中力量的进步同样显著。歼-20隐形战斗机自2017年服役以来,性能被普遍认为足以叫板美国的F-22与F-35。同时,歼-16、歼-10C等机型在电子战等关键领域的表现也日益成熟。
更让这些澳大利亚专家反复强调的,是中国日渐完善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
这个体系的杀手锏,正是中国的导弹武库。东风-21D、东风-26这类被冠以“航母杀手”名号的反舰弹道导弹,具备了远距离精确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
而速度惊人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更是让现有的反导系统倍感压力,拦截窗口被极大压缩。这些武器的部署,实实在在地压缩了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活动空间。
中国的庞大经济体量和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赋予了它在武器装备自给自足方面的巨大优势。这与美国在战时可能更依赖盟友进行补给和支持,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带一路”倡议与广泛的全球贸易网络,也为潜在的持久消耗战提供了资源基础。
专家们指出,对中国军力的评估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可见的数据和能力之上。尽管美国的军费和科技水平仍具优势,但中国正凭借数量、地利以及快速的技术追赶,迅速拉近距离。
大洋彼岸的困境:地理与盟友的双重考验
那么,美国是否已无胜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的军力依旧全球顶尖。但在与中国这样一个特定对手的潜在台海冲突中,它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的、难以回避的障碍。
首当其冲是地理上的天然劣势。美国本土远在万里之外,军事行动极度依赖其在西太平洋,如日本、韩国及关岛等地的基地网络。然而,这些前沿基地如今无一例外地暴露在中国中程导弹的打击半径之内。这意味着,一旦开战,这些基地很可能在第一时间遭受饱和攻击,瘫痪美军的介入能力。
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若想抵近战区提供支援,将不得不面对“航母杀手”导弹的巨大威胁,风险极高。即使是相对靠后的澳大利亚,专家们也警告,其北部军事基地同样可能成为中国远程打击的目标,从而切断美军一条重要的后勤补给线。
其次,盟友体系在关键时刻的可靠性也打上了问号。真到了需要“选边站”的危机时刻,日本、韩国是否愿意将自身完全卷入一场可能引火烧身的冲突,牺牲本国经济与安全?这其中变数甚多。澳大利亚即便选择参战,以其军事体量,恐怕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至于北约,重心远在欧洲,鞭长莫及。而俄罗斯,即便不直接介入,也绝无可能在此种情境下帮助美国。朝鲜的存在更是增添了区域的不确定性。因此,美国在西太平洋可能面临相对孤立作战的局面,并非危言耸听。
堪培拉的选择题:切肤之痛与独立自主
对澳大利亚来说,这场潜在冲突无异于一场战略噩梦。休·怀特等人描绘了一个黯淡的前景:若澳大利亚被拖入战火,美国很可能会要求其倾其所有——海军舰艇、潜艇、F-18与F-35战斗机、P-8海上巡逻机以及空中预警和加油力量。
然而,这样的倾力参与,不仅无法确保美国的胜利,反而极可能给澳大利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经济可能瞬间冰封,人员伤亡在所难免。怀特甚至警告,一旦澳大利亚的港口城市或军事设施因为支持美军行动而遭到中国导弹攻击,后果将是经济与社会秩序的崩溃。
艾伦·贝姆则从经济联系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澳大利亚的脆弱性。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铁矿石、天然气、农产品等关键出口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一旦两国反目成仇,随之而来的经济制裁和贸易中断,将给澳大利亚经济带来难以承受的重创。他因此力主澳大利亚应奉行更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避免仅仅因为盟友关系,就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为了他国利益牺牲自身福祉,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克林顿·费尔南德斯则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中国或许根本不必选择代价高昂的直接登陆作战,而是采取封锁策略。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空中优势战斗机群和地面防空导弹系统,解放军有能力在距离海岸数百甚至上千海里外建立禁飞区和禁航区,有效阻止美军的介入。
一旦美国无法确保制空权和制海权,台湾的外部补给线将被切断,最终可能在消耗战中被迫回到谈判桌。他还以印巴之间的核威慑为例,点出中美同为核大国这一严峻现实,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敢将冲突无限升级,战争的“天花板”是存在的。
棋局未定:核阴影下的权力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美国国内,就是否值得为了台湾与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疑问。台湾问题对中国而言是核心利益,涉及到领土完整,中国本土遭受大规模直接攻击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观美国,一旦冲突升级,其本土却可能面临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直接威胁。
专家们因此质疑,美国的决策者和公众,是否真的愿意为了遥远的台湾,付出本土可能遭受打击的代价?克里斯·巴里就对一些外国智库过度渲染美军战无不胜的论调表示不屑,认为他们往往未能充分评估中国当前的真实军事能力和决心。
他强调,战争永远是最后的选项,台湾问题远未到非战不可的地步,外交解决的渠道依然存在,尽管《澳新美安全条约》的存在,可能会让澳大利亚在关键时刻难以完全自主。
这些来自澳大利亚资深战略圈的声音,不仅是对堪培拉政府的直率建言,也折射出亚太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那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时代似乎正渐行渐远,一个多极力量中心(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并存的时代轮廓日渐清晰。在这样的新格局下,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像澳大利亚这样在地缘和经济上与主要行为体深度捆绑的国家,都必须重新校准自己的位置和战略罗盘。
迷信旧有的同盟承诺,或是不假思索地追随大国的脚步,可能不再是通往安全的最佳路径。未来的棋局如何落子,依旧充满变数,但谨慎行事与保持战略自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